All Walks Logo

心 理 健 康 素 養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ll Walks 源由

引言

「人生最難之事莫過於架橋與拆橋之間抉擇。」伯特蘭. 羅素 人類一生就是在充滿未知的道路上為一次又一次的可能性做出選擇,在不斷變化的人生中成長。從單純喜愛到權衡利弊後相互制約的選擇都是反映我們價值觀的鏡子,不單是我們對人生的看法,也是對命運的抉擇。然而即管再深思熟慮,生活也不可能事事順心,也不可能有所謂的完美人生。 就如西方哲學家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曾經說過「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適當的路,正確的路和唯一的路並不存在。」人生從沒有既定答案,每一次的選擇預示著未來的路會經歷什麼、體驗什麼、過什麼樣的生活。無論選擇什麼都可能留有遺憾,而這一個個的選擇串聯而成就是我們一段又一段獨特的人生道路。 而我們很多時候都沒有辦法去左右這個道路上遇到的事與人, 我們這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也會與當中很多人告別。從幼稚園到小學,從小學到中學,我們就已經不斷地體驗離別。從第一次跟父母的短暫離別去上學到最好的朋友移民到國外,有些雖然是可以控制但更多是無可避免。有些人我們會想一輩子留在身邊但終究要分別,有的人是各種原因不情願下都一定會在身邊。我們會遇到困境、遇到與自己價值觀和渴望接近的人、也會在生命不同階段建立不同的角色、關係和責任。而人生就是在各種人與事的體驗下一次次牽引我們在感受與情緒的這個光譜中來回起伏。 不論我們在感受與情緒的這個光譜中是怎樣起伏,沒有人每一刻都感受快樂繽紛的,大家都會有單純平靜和枯槁痛苦的時候。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那我沒有情緒就好啦,但其實不受情緒影響跟沒有情緒是兩碼子的事。不受情緒影響不是讓我們的感受或情緒完全不受任何變化,而是我們可不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調節情緒,在低落的時候重新振作、在自滿的時候低調謙虛。這也是心理韌性(Resilience) 的意義。 有的人可能說,那我一直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就好啦?事實上我們不應該一直只追求開心,因為太放鬆太開心會讓人魯莽衝動。就像運動對身體好,但是過量運動會讓我們受傷。完全不喝水跟喝太多水都是對我們有害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一個光譜上沒有絕對黑白對錯。 而其實那些不舒適的感受和情緒在生存的觀點來看比舒適的感受和情緒更重要。不舒適度是用來提醒和警示我們的生活選擇,像疼痛是一種人體保護機制、讓你第一時間發現並避免危機,不安或情緒的低落也是驅使我們在難以挽回前採取各種行動。 最後,著名畫家梵高也曾說過:「人的心像海洋,有它的風暴,它的浪潮;但在它的深處都有珍珠。」 All Walks 團隊衷心希望我們的這套教材可以透過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帶著大家在改變現狀和接納現狀兩者間尋求融合達到動態平衡 (Dynamic Equilibrium)提升心理健康素養 (Mental Health Literacy)。在保持恆定狀態下,幫助個人在接納當下生活的同時也會通過自我探索期間朝向美好生活改變。技能練習的目標是幫助人們調整生活中的情緒、思考、行為和人際互動模式,進而提升生活,非批判地接納 (Non-Judgmental Acceptance) 和活在當下 (One-Mindfully)成為世界公民走入各行各業,共建美好人生。

心理健康素養

心理健康素養 (Mental Health Literacy) 是指綜合運用心理健康知識、技能和態度,維持和促進心理健康的能力(明志君,陳祉妍,2020)。能力包括辨識、處理、預防、自助和幫助他人5個面向(陳年妍,王雅芯,郭菲,章婕,江蘭,2019)。

取名

All Walks 取名來源於All Walks of Life 意思多元的人類會因為性格、背景、經歷和選擇踏上不同的道路。而這些不同的道路上遇到的事情,引用中國先秦哲學家老子《道德經》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和「持而盈之,不如其己」就是雖然凡事都存在對立的兩個屬性,但這兩個屬性總是循環轉化。我們要注意每件事情都會物極必反,在避免過度的前題下掌握好每個「度」才能更好的把握當下活好我們的道路。 域名選擇xyz也正正因為我們服務對象是跨世代群體:由1960年代到1980年代出生的X世代(Gen X)、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未期出生的Y世代 (Gen Y)到1990年代未期後出生的 Z世代 (Gen Z)。

雙邊方法 (Dyadic Approach)

各方面的跡象都顯示,Z世代的孩子從小生活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環境,是數位世界的原住民。他們從小就比過往世代的人接觸得更多,也同樣地有更多的壓力源頭。孩子是未來社會的棟樑,而家庭是孩子茁壯成長的溫室。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雖然是最脆弱的時候,但也是成長得最快的時候。在青少年經歷成長風暴期時家庭這個溫室扮演任重道遠的角色:不單需要協助帶領孩子經歷像身分模糊、前景不明和朋輩關係等一系列讓人情緒波動的事情,也需要培養孩子品格和價值觀,協助裝備孩子未來世界所需要的技能,讓孩子未來可以風雨無阻地學習、照顧自己、為社會作出貢獻。 而X世代或Y世代要在逐步踏入中年危機中拿捏和平衡這個父母角色尤其重要。除了自身身體狀況和就業與經濟的壓力,不少人也面臨上有需要照顧的年老父母、中有想要關注和維持的伴侶和朋友關係、下有希望培育成材的子女,全方位的壓力。 All Walks為配合父母可協助青少年克服成長中的種種困難,特意提供附送帳戶讓父母可以選擇共同學習的模式,跟孩子共同學習掌握待人處世之道。教材中引用的全是真實例子,透過辯證行為療法學習實用的技巧,提供空間讓父母也可以學習以開放和包容之心反思、了解對方角度和立場。

使命

提供一套虛實融合個人化提升心理健康素養的教材,利用科技減低人手需求同時以高互動教材激發學生參與度,追蹤學生狀態。

教材特色

選用

主要以辯證行為治療 (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 DBT)做根基教授了了分明、人際效能、情緒調節、痛苦耐受這4大模組的講義和技巧。比起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DBT 更著重於動態平衡改變和接納、情緒調節和人際關係。

最適合華人文化

由Dr. Marsha M.Linehan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借鑒東方文化創立。

強調中庸之道

以辯證的視角為核心,強調「接納」與「改變」的動態平衡,幫助個人接納當下的生活,同時朝美好生活改變。

本地化

按照中國哲學和臨床觀察而選取的技巧打磨而成的教材。

強調知識的轉化

技能練習的目標是幫助人們調整生活中的情緒、思考、行為和人際互動模式,進而提升生活。

科研實證

根據目前的研究數據和臨床經驗,DBT適用於多種情境的臨床和非臨床族群,包括青少年及其家長。

持續螺旋式上升循環

用戶可透過持續而少量的DBT技能學習和鞏固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從而提升心理韌性和復元的空間和能力。

在心理健康care flow

All Walks APP 是一種用戶可以自行在碎片化時間閱讀和練習的電子書。這是一種系統性的自我照顧、一種非標籤性和預防性的措施 (例: 提高心理健康素養, 學習應對技巧)。 All Walks WEB 是一種既可以作為非正式的自我照顧同輩之間互相扶持又可以協助專業人士引領不同主題和類型的小組或個人工作坊的協助工具。 其中,All Walks Park 以融合社交機制和傳統團體心理治療元素的複合玩法來啟發參加者新方向去改變最受歡迎。在1-2小時的高互動模式下識別以經歷和對未來認知作切入點反思,提升心理健康素養裡的識別和預防為主。參加者除了需要主動聆聽和接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也可以在安全環境內提升溝通技巧、同理心和反思技巧而此達到加強心理韌性和增加正向情緒。

教材結構

教材目標

結果導向 (Outcome-Oriented)

課程結構

每一個大主題以18周探究式教學 (Inquiry Teaching) & 概念為基礎學習 (Concept-Driven Curriculum) 循序漸進的方式課程設計,希望用戶可以從知識、態度,再到行為逐步深入改變。課程會首先培養用戶在知識層面上正確分析和理解自己的生活,然後會訓練用戶面對和解決常見困境的技巧,例如自我認識、情緒調節、社交能力、環境適應等。用戶可以通過All Walks 平台練習技巧、熟練技巧和善用技巧。由於課程內容是以結果為導向來設計,用戶也可以按照想要的預期結果和時長為目標來調整內容量,自由配搭相關技巧。我們的內容可以靈活地調整成在不同時長裡單次或多次的體驗。

課程模式

碎片化學習體驗包括交互閱讀和遊戲化技能鞏固練習,按需求配合線上或線下舉行的工作坊。

單元目標

基建各種針對性認知行為療法技巧

例子

大主題 1 - 基礎心理健康素養

主题
1)用辯證的方式擴展我們的思路
1-1)什麼是辯證思維
1-1-1)辯證思維
2)如何覺察和理解我們的情緒
2-1)情緒是什麼?
2-1-1)情緒從哪裡來
3)用智慧心覺察我們的心和生活
3-1)智慧心是什麼?
3-1-1)智慧心在日常生活

提升範疇

提升創造力 提升專注力 減少壓力和焦慮 提升正向情緒 培養心理韌性 提升應對技巧 提升情商 提升人際關係 提升情緒管理

項目結合

以創新教育科技方式提升心理健康素養 健康管理 社會工作 心理 教育 設計 遊戲 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 科技

行動呼籲

2024年3月1日美國大型半導體企業英偉達(NVIDIA)的首席執行官(CEO)黃仁勳(Jensen Huang)表示人工通用智能(AGI)或將在五年內實現,達到人類智慧相當的水平。OpenAI CEO Sam Altman在自己2025年1月6的博客文章中表示AGI甚至可能在2025年就已經會出現。 而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當人工智能也在快速自我提升,人類要擁抱未來就需要 1) 利用科技協助,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 2) 注重軟技能等心理健康素養 10年前跟現在的變化很大 10年後的世界,我們準備好了嗎? “The only competitive advantage we have over Al is our humanity. 唯一可超越人工智能的競爭優勢就是我們的人性” Prof George Siemens (Oct 2023) 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 MOOC 先鋒